异地多活主要是解决系统级别的故障,例如:机器宕机、机房故障、网络故障等。虽然这些故障的影响很大,但是发生概率低。还有一类故障是业务运行中经常遇到的:接口级故障。
接口级故障的表现是系统没有宕机、网络也没有中断,但业务却出问题了。例如:业务访问慢、大量访问超时、大量访问出现异常。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系统压力过大、负载过高,导致无法快速处理业务请求,由此引发更多的后续问题。
导致接口级故障的原因:
内部原因
程序bug死循环,某个接口导致数据库慢查询,程序逻辑不完善导致耗尽内存。
外部原因
黑客攻击、促销或抢购引入超出平常几倍或十几倍的用户,第三方系统大量请求,第三方系统响应缓慢。
解决接口级故障的核心思想:优先保证核心业务和优先保证绝大部分用户。
降级
降级是指系统将某些业务或接口的功能降低,可以只提供部分功能,也可以停掉所有功能。
降级的核心思想是优先保证核心业务。
常见的实现降级的方法:
系统后门降级
系统后门降级就是系统预留后门用于降级。例如:提供一个降级URL,当访问这个URL时,就相当于执行降级指令,具体的降级指令通过URL的参数传入即可。这种方案有一定的风险,一般会在URL中加入密码这类措施。
系统后门降级的实现简单,缺点是在服务器很多的情况下,需要一台一台服务器去操作,比较浪费时间,效率比较低。
独立的降级系统
为了解决系统后门降级的缺点,将降级操作独立到一个单独的系统,可以实现复杂的权限管理、批量操作等功能。
熔断
降级主要用于解决系统自身的故障,而熔断主要用于应对依赖的外部系统故障的情况。
熔断机制实现的关键是需要一个统一的API调用层,由API调用层来进行采样或者统计,如果接口调用散落在代码各处就没办法进行统一处理了。
熔断机制实现的另一个关键是阈值的设计。例如:1分钟30%用户的访问时长超过1s。这个策略中的”1分钟”、”30%”、”1s”都会对最终熔断产生影响。实践中一般是先根据分析确定阈值,然后上线观察结果,然后不断调优。
限流
降级是从系统功能优先级的角度考虑如何应对故障,而限流是从用户访问压力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应对故障。限流只允许系统能够承受的访问量进来,超出的访问量将会被丢弃。
限流一般是系统内部实现,常见的限流可以分为二类:基于请求限流和基于资源限流。
基于请求限流
基于请求限流是指从外部访问的请求角度考虑:常见的方式有:限制总量、限制时间量。
限制总量
限制总量的方式是限制某个指标的累积上限,常见的是限制当前用户的总量,例如限制用户总数是100万,超过100万后用户无法进入。
限制时间量
限制时间量是批限制一段时间内某个指标的上限。例如:1分钟只允许10000个用户访问。
无论是限制总量还是限制时间量的特点是实现简单,但是其复杂点是如何找到合适的阈值。
即使找到合适的阈值,基于请求限流还面临硬件相关的问题。例如1台32核的机器和1台64核的机器的处理性能是不一样的,并且并不能简单的用数学公式乘以2就可行的。
为了找到合适的阈值,一般采用性能压测来找到阈值,但是性能压测也存在覆盖场景不足的情况。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不断优化,先确定一个阈值,然后上线后观察运行,不断调整。
根据阈值来限制访问量的方式一般用于比较简单的系统,例如:负载均衡系统、网关系统、抢购系统。
基于资源限流
基于请求限流是从系统外部考虑的,基于资源限流是从系统内部考虑的。即:找到系统内部影响性能的关键资源,对其使用上限进行限制。常见的内部资源有:连接数、文件句柄、线程数、请求队列等。
基于资源的限流比基于请求的限流,更能反映当前系统的压力。但是基于资源的限流也存在二个设计复杂点:如何确定关键资源、如何确定关键资源阈值。通常情况下这也是一个不断调优的过程。
排队
排队是限流的一个变种。限流是直接拒绝用户,而排队是让用户等待一段时间。排队虽然没有直接拒绝用户,但是让用户等待很长一段时间进入系统,体验上来看并不比限流更好。
由于排序需要缓存大量的业务请求,单个系统内部无法缓存这么多数据,一般情况下,排队需要使用独立的系统,例如使用kafka缓存用户请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