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在完成备选方案的设计后,如何挑选一个最终方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,主要是由于:
- 每个方案都是可行的,如果不可行的话就不可能成为备选方案。
- 没有哪个方案是完美的。每个方案都可能有缺陷。
- 评价标准比较主观,因此很容易的评审会议上出现架构师争吵的情况。
因为挑选备选方案出现了困难,所以出现了以下几种指导思想:
最简派
架构师挑选一个看起来最简单的方案。
最牛派
这个与最简派恰好相反,设计师会倾向于挑选一个技术上看起来最牛的方案。
最熟派
设计师基于自己以往的经验,挑选自己最熟悉的方案。
领导派
列出备选方案,设计师自己拿捏不定时,就给领导定夺。
这些做法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,关键是不同的场景下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。那应该如何判断该采用哪种方式呢?
评估和选择备选方案
推荐的方式是采用“360度环评”,具体的方法就是:列出我们需要关注的质量属性点,然后分别从这些质量属性点去评估每个方案,再综合挑选出最合适的方案。
常见的质量属性点有:性能,可用性,硬件成本,项目投入,复杂性,安全性,可扩展性等。在评估这些质量属性点时,需要遵循架构设计的“简单”和“合适”原则,避免贪大求全,基本上某个质量属性能够满足一定时期的业务即可。
通常情况下,如果某个质量属性跟业务有关系时,需要评估未来业务发展规模时,一种简单的方式就是将当前的规模乘以2-4即可,如果现在的规模较小时,可以乘以4,如果现在的规模将大时,可以乘以2。
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,设计的方案在业务发展时,只要通过简单的扩容即可以满足需要。例如:我们设计的方案,在TPS是1000时,只要1台机器,TPS是2000时,只要2台机器,TPS是10000时,只要10台机器即可。但现实是不可能这么理想,因为量变会引起质变,具体哪里导致了质量,是很难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前就预测到的。
完成360度环评后,通过环评表可以一目了然的就看出这个方案的优缺点。但是360度环评也只能帮助我们分析各个备选方案,还是没有办法确定哪个方案是最佳方案,原因在于没有哪个方案是最完美的,在各个质量属性都全面占优。
面临这种选择,有几种看似正确但却是错误的做法:
数据对比法。简单的看哪个方案的优点更多就选择哪个方案。
这种做法的错误性在于把每个质量属性的重要性都等同,而没有考虑质量属性的优先级。
并且有时候会出现几个方案的优点数据一致的情况。
加权法:每个质量属性给一个权重,然后将每个方案的权重加起来,看哪个方案的得分高就选择哪个方案。
这种方案的难点在于无法客观的对每个质量属性进行权重得分。这个权重的确定没有客观的标准,极端情况下,设计师为了选择某个方案,故意调高某个质量属性的权重,降低另外一个质量属性的权重。
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?
正确的做法是按照优先级进行选择,即架构师根据当前业务的发展情况,团队人员规模和技能、业务发展预测等因素,将质量属性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,首选挑选满足第一优先级的,如果方案都满足,就挑选满足第二优先级的…以此类推。 由于备注方案的差异足够明显,所以不可能会出现多个方案的所有质量属性的优缺点都一致的情况。
注:文章内容总结于极客时间12 | 架构设计流程:评估和选择备选方案